如果把植物原料比作想出國 “打工” 的打工人,那各國的法規(guī)就是不同公司的入職要求 —— 有的寬松到 “自帶體檢報告就行”,有的嚴格到 “祖宗十八代都得查”。今天就用大白話給大家扒一扒,中國、歐美、澳新、日韓這些 “大公司”,對植物原料的 “入職標準” 到底有多不一樣。
01
中國:植物原料的“戶籍制度”
在中國,植物原料想進食品圈,得先看看自己在不在“戶口本” 上。國家列了好幾個 “花名冊”:《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里的山藥、大棗,相當于 “本地戶口”,隨便進普通食品廠打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里的人參(得是人工種植 5 年以內(nèi)的),算是 “持證上崗”,想進保健品廠得走特定流程。
要是哪種植物想“空降”,比如剛發(fā)現(xiàn)的野果子,就得按《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走流程,相當于 “落戶申請”—— 從成分檢測到毒理實驗,一套流程走下來,沒個幾年拿不到 “居住證”。更絕的是野生動植物,一級、二級保護物種直接 “拒簽”,就算是人工養(yǎng)殖的二級保護植物,也得拿著省級以上部門的 “推薦信” 才能勉強入門。
02
美國:“放養(yǎng)式管理”的自由派
美國 FDA 對植物原料算是 “放養(yǎng)式管理”。如果植物想當膳食補充劑,不用提前 “面試”(上市前無需批準),但必須自己證明 “身體好”(確保安全),標簽上還得老老實實寫清楚 “家底”(成分信息),不能吹牛說自己 “包治百病”。就像銀杏提取物、紫錐菊提取物,只要自己合規(guī),就能在市場上隨便跑。
要是想進普通食品圈,得符合“GRAS 標準”(一般公認安全)。老熟人比如小麥、玉米,默認 “政審合格”;新面孔比如奇亞籽,得提交 “體檢報告”(安全評估),要么自己評估,要么找 FDA 蓋章,通過了才能拿到 “入職通知書”。
03
歐盟:“細節(jié)控、流程控”的代表
歐盟對植物原料的態(tài)度,簡直是“細節(jié)控本控”。新植物想進食品圈?先按(EU)2015/2283 法規(guī)提交 “求職申請”,從毒理學到營養(yǎng)學,查得比相親還仔細。只有拿到 “歐盟通行證”,才能正式上崗。
要是想當“藥”,比如圣約翰草,還得符合《草藥藥品指令》,從質(zhì)量到療效都得按標準來,簡直是 “考公級別的嚴格”。
04
澳新:“雙胞胎兄弟”的統(tǒng)一標準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就像雙胞胎,食品標準基本“穿一條褲子”,由 FSANZ 制定統(tǒng)一的 “員工手冊”(食品標準法典)。植物原料想在兩國打工,必須按法典要求來,成分、標簽都不能出錯。
新植物想加入?得提交“詳細簡歷”:老家在哪(原料來源)、身體成分(化學組成)、有沒有 “遺傳病”(毒理學數(shù)據(jù)),經(jīng) FSANZ 審核通過才行。比如瑪卡,折騰了好久才拿到 “有限工作許可”,只能在特定食品里露臉。
進口植物還得過“檢疫關”,比如冷凍果蔬和香草,必須帶 “無傳染病證明”(植物檢疫證書),聲明沒攜帶澳新怕的 “斑皮動物”,不然直接 “遣返”。
05
日本:“清單管理”的極致分子
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植物原料的管理,像在玩“連連看”—— 實施肯定列表制度,每種農(nóng)藥、獸藥的殘留量都標得清清楚楚,超標了直接 “拉黑”。
檢疫更是嚴格,列了一堆“禁止入境名單”。比如中國的葫蘆科植物(活根、葉子、鮮果實),因為可能帶瓜實蠅,直接被拒之門外,堪稱 “植物界的簽證黑名單”。
06
韓國:“條條框框”多如牛毛
韓國和日本一樣搞肯定列表,不在名單上的植物,想入境?門兒都沒有。而且對植物原料的要求細到極致:農(nóng)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都有硬指標。
更絕的是“限制性原料”,比如虞美人草,想在浸泡茶里打工,用量不能超過 2%,簡直是 “戴著鐐銬跳舞”。進口植物還得帶符合國際標準的 “檢疫身份證”,少一頁紙都不行。
07
總結(jié):植物原料的 “跨國打工指南”
想讓植物原料跨國“打工”,就得摸清各國脾氣:中國看 “戶籍”,美國靠 “自覺”,歐盟要 “嚴審”,澳新講 “統(tǒng)一”,日韓摳 “細節(jié)”。說白了,就像去不同國家旅游,得提前查好簽證政策 —— 不然就算植物再好,也可能 “出師未捷身先死”,卡在海關進不去。企業(yè)想做跨國生意?先把這些 “通關秘籍” 背熟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