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我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節(jié)日,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過端午吃粽子的習(xí)俗,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甚至穿越國界,在中華文化圈生根發(fā)芽。小小的粽子,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也綻放出別樣的風味兒。
你吃的粽子是幾個角的?
粽子的形狀不拘一格。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還有圓錐形的……無論哪一種粽子,只要扎緊粽子葉,煮熟的糯米粒都不會從粽子葉的縫隙中“逃跑”。
這是因為相比于大米,糯米天生就富含支鏈淀粉,經(jīng)過燉煮后,支鏈淀粉分子之間,就像一支支小手,互相交叉握緊,讓糯米粒之間緊緊地“團結(jié)”在一起。
但也正是由于糯米淀粉含量高,導(dǎo)致以糯米為主要成分的粽子,血糖生成指數(shù)(GI)在主食中名列前茅,與綿白糖不相上下,營養(yǎng)也相對單一。
飲食建議: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最好把它當成主食,吃多少粽子就少吃多少米飯、饅頭。這樣搭配著菜肴來吃,營養(yǎng)更加均衡,也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多負擔。
對于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胃腸道疾病患者來說,需要根據(jù)自身情況酌情食用,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等方式,限量食用。
粽子葉到底是什么葉?
粽子葉到底是什么葉子?其實并沒有統(tǒng)一答案。北方人喜歡用蘆葦葉包粽子,南方人則多用箬葉和竹葉包粽子。也有的地區(qū)就地取材,用芭蕉葉和荷葉包粽子。
遠離“美顏”粽葉:正常的干粽子葉應(yīng)該呈黃綠色,經(jīng)過蒸煮后則呈現(xiàn)一種棕綠色,這是正?,F(xiàn)象。但有的不法商家會使用硫酸銅對粽子葉進行染色,使之呈現(xiàn)一種鮮艷的“嫩綠色”。
所以我們在選購粽子葉時要注意“安全”而非“顏值”。當我們遇到顏色過于鮮艷的粽子葉或粽子時,要謹慎。
粽子只分“北甜”“南咸”?
如果只把粽子分成“北甜南咸”,格局就小了。浙江嘉興豆沙粽、八寶粽歷史悠久;蘇州棗泥粽子、豬油夾沙粽風味獨特;貴州酸菜粽獨樹一幟;四川辣味臘肉粽麻辣鮮香,山東黃米粽香甜可口……
總之,五花八門的粽子餡,早已跳出了“咸”“甜”的二元的局限。每一種餡料都是地域文化的鮮活注腳,不僅勾勒出中華大地的物產(chǎn)圖譜,更承載著不同地域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獨特詮釋與情感寄托。
海納百川的多元與包容,本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