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線蟲病是制約大豆生產(chǎn)的全球性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線蟲的抗性是由多基因和數(shù)量性狀控制。大多數(shù)研究是基于高抗和高感品種雜交形成的遺傳分離群體,存在高抗基因時,微效基因時常被掩蓋而不能被有效檢測到,然而后代對線蟲的表型反應相對于親本顯現(xiàn)為廣泛的變異。此外,當前對大豆孢囊線蟲的抗性評價是建立在每株孢囊數(shù)與已知感病品種比較所得的雌蟲指數(shù),然而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根重大小不一樣,特別是野生品種,僅局限于每株孢囊數(shù)的抗性評價對于育種有一定的局限性。農(nóng)田有害生物控制學科組王從麗研究員團隊和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陳慶山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利用大豆染色體代換系(CSSLs)群體展開了對大豆孢囊線蟲超親遺傳抗性的研究。
CSSLs是通過供體親本多次反復與輪回親本回交,然后經(jīng)基因組標記輔助選擇后自交獲得的群體,染色體片段的代換能夠通過表型的檢測準確的定位與性狀是否相關。因此,通過表型篩選CSSLs可以有效地識別并鑒定微效或主效QTLs。該研究所用CSSLs群體是利用野生大豆ZYD00006為供體親本,黑龍江省當?shù)氐闹髟云贩N綏農(nóng)14為回交親本的背景,這是我國東北目前唯一一個大豆代換系群體,同時這兩個親本的根重差異比較大,所以是用來評價每克根重孢囊數(shù)的理想群體。該研究通過對162個代換系群體進行表型篩選和高通量測序,首次報道了大豆孢囊線蟲每克根孢囊數(shù)(CGR)的QTL定位,也是首次利用CSSLs來評估大豆孢囊線蟲雌蟲指數(shù)FI和CGR的報道。表型鑒定發(fā)現(xiàn)代換系的FI和CGR分布范圍很廣,有超親后代(圖1);FI和CGR的相關性非常低,CGR和根重的相關性明顯高于FI和根重的關系。利用單因素標記Kruskal-Wallis(K*)分析(P<0.005)及多因子MQM定位方法(LOD>2),總共得到了38個QTLs(圖2),其分布覆蓋了大豆的20條染色體,這些QTLs具有很強的加性效應,解釋了SCN5.6-15.5%的FI表型貢獻率,6.1-36.2%的CGR表型貢獻率。其中有25個QTLs抗性來自于ZYD00006,13個QTLs來自于綏農(nóng)14,表明感病的雙親對于超親遺傳都有貢獻,同時間接解釋了SCN抗性的復雜性及其與目前已經(jīng)報道分布于所有染色體數(shù)量多于300個QTLs的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在缺少SCN主要抗性基因(如rhg1和Rhg4)的情況下,綜合考慮FI、CGR及根重三者有利基因的組合可以有效抑制線蟲繁殖,這對高效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發(fā)現(xiàn)對SCN有耐性并適合于東北種植的具有綏農(nóng)背景的代換系株系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該研究成果于近期發(fā)表在國際期刊Plant Genome上。黃銘慧博士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王從麗研究員和陳慶山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省重點基金和百千萬工程資助。
文章信息:Huang, M., Qin, R., Li, C. et al. Transgressive resistance to Heterodera glycines in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derived from susceptible soybean parents. The Plant Genome. 2021, e20091. https://doi.org/10.1002/tpg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