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產品加工與營養(yǎng)研究所新食品資源加工與營養(yǎng)復配創(chuàng)新團隊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1區(qū)TOP期刊,IF=15.1)在線發(fā)表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smart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detection of foodborne hazards”的綜述文章。該文章系統報道了用于檢測食源性危害的智能電化學傳感器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食品種類和數量增加、食源性危害引發(fā)全球關注的背景下,傳統檢測技術存在成本高、耗時長等問題,而電化學傳感器因高靈敏度、快速響應、低成本和設計靈活性強等優(yōu)勢得到廣泛應用。本論文聚焦智能電化學傳感器在食源性危害物檢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從傳感器設計策略,包括類型(安培型、伏安型等)、電極材料(玻碳電極、絲網印刷電極等)、識別元件(酶、抗體等)以及與智能技術(智能手機、微流控等)的集成進行闡述,系統總結了其在農藥、抗生素、真菌毒素、重金屬和食源性致病菌檢測中的應用,并同步分析了其檢測機制。該綜述可為研究人員開發(fā)靈敏、便捷、多功能的電化學傳感器來快速精準檢測食源性危害物提供思路,對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公眾健康,推動電化學傳感器技術在食品監(jiān)測中的發(fā)展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農產品加工與營養(yǎng)研究所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農產品所新食品資源加工與營養(yǎng)復配創(chuàng)新團隊成員董曉丹為論文第一作者,農產品所鄧鵬副研究員和山西師范大學郭建平老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32402237)、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ZR2023QC061)和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CXGC2025F08)項目的資助。(撰寫:鄧鵬 核稿:劉麗娜)